2016年以来,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坚持“学科引校”战略,搭平台、拓渠道、优环境、促应用,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为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实现新突破。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临床医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实现了我校学科建设的新突破;凝练学科特色与优势,获批国家“脑血管疑难病”提升工程重大专项,项目经费1.5亿元。新增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培育专科、1个省优先发展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病,3个专科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百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顺利通过验收。强化学科团队建设,获批省115产业创新团队1个。
学位点建设再上新台阶。获批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护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硕士学位点各项评估。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体系,新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11家,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21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落实,研究生教育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毕业论文省级抽检合格率100%。
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稳步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省级科研平台运行机制。获批重大疾病非编码RNA转化研究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老年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安徽分中心、安徽省危重症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接行业发展,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创建医学检验特殊检测中心、药物研发中心。规范研究机构的管理,遴选了“皖南医学院定量药理研究所”等18个校级研究机构。SPF动物实验室于2018年5月顺利通过安徽省科技厅专家组现场验收,成功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并连续两年获得科技厅实验动物管理优秀等级补助30万元。实验室安全设施条件显著提升,管理体系日趋健全。
科研项目及成果取得新突破。获批纵向科研项目48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7项,获资助经费5346万元。立项横向课题94项,获资助经费4802.2万元。获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6项。获国家专利662项。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89篇。出版专著107部。
学术交流蔚然成风。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大学知名学者或协助各学院举办学术讲座110余场,开展“博士论坛”及博士沙龙23次。《皖南医学院学报》和《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办刊质量进一步提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核心指标逐年上升。《皖南医学院学报》获首届“安徽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优秀高校学报”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在49种药学类核心期刊的综合评价排名第8。
科研管理提质增效。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职能,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专门委员会、二级学院专家委员会的三级学术治理架构,保障学术委员会在教学、科研等学术事务中有效发挥作用。为促进广大科研人员更高效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保障广大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根据国家科技政策,按照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出台和修订了《皖南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皖南医学院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皖南医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
回顾“十三五”,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展望“十四五”,我们有信心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争先进位,有决心在博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有责任在提高科技竞争力上奋发作为,这是我校“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进一步实施“学科引校”战略,不断提升学校的科技贡献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加快建设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召开科技工作会议
省科技厅专家组对我校省重点实验室评估考察
会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rieh Warshel教授
召开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
开展校企产学研用合作
举办建校60周年院士论坛
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辅导报告会
组织开展学术沙龙
(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