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校园邮箱   |    信息门户   |    网络教学   |    图书馆藏
     
   
     
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物质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建设情况
时间:2025-04-17 预审:李田 二审:湛孝东 终审:朱再满 来源:科研处 阅读次数: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与领域

安徽省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物质筛选与再评价工程实验室于2020年9月经安徽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发改委)批准建设,2023年7月通过验收,主要分布在皖南医学院逸夫科技楼与三号实验楼相关科研实验室,包括附属弋矶山医院与相关企业。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3人、副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4人、博士49人。研究领域主要围绕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新冠肺炎等相关重大疾病与多发疾病,借助现代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组学技术,以获得具有结构新颖、活性突出的单体化合物为目的,对皖南地区植物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研究;以解决自然资源有限的活性化合物或其前体的来源为目的,对活性成分进行半合成及生物转化研究;以获得高效低毒的创新药为目的,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物,合成系列结构类似物、进行构效关系研究;以新药研发为目的,对活性成分的进行系统的药效学、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科研平台致力于培养从事植物药应用基础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增强其在医药产业前沿领域参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研究方向包含以下:

1. 皖南地区植物药活性物质筛选研究

围绕李济仁教授具有显著临床疗效方药中的君药、臣药及经典名方中皖南地区植物药,解决包括植物药的筛选、活性评价和成药性研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在内的新药研发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在深入研究新冠肺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组学技术,拓展皖南地区植物药中活性分子的筛选渠道。

2. 基于活性成分靶向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研究

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与组学等方法,对前期筛选的候选药物从细胞和动物水平开展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研究候选药物的作用靶点与相关机制,明确候选药物发挥药效学的作用机理。针对已上市的药物进行再评价、在上市药物已知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精准靶向研究,整合药物、靶点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精准作用靶点。

3. 基于定量药理学的药物临床评价研究

开展基于定量药理学的综合性临床药物评价平台建设,加强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中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及信息化建设,综合定量药理、临床药理、生物统计、药物代谢动力学、医学和计算机编程、临床药学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学科理论,将定量药理学理论和技术系统应用于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质量体系、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等环节,推动新药临床研究方法学的理论创新,创建国内先进的药物临床定量评价技术平台;并利用多功能性指标早期辅助诊断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以及3D标定仿体系统开展治疗肺炎、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病早期诊断、优势药物筛选和上市药物疗效再评价。

4. 植物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在传统的注射液、胶囊等剂型基础上,优化剂型组方与辅料,重点开发新冠肺炎、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以及降低糖脂代谢活性多糖药物的新剂型。针对靶向活性成分、采用纳米脂质体、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囊泡等可缓释,控释的靶向给药系统,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已上市药物进行剂型创新,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在靶器官分布。

二、实验室成果(2020∼至今)

目前,工程实验室围绕皖南周边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从杜鹃花、九华黄精、牛蒡、断血流、大叶冬青等植物中找到了具有明显活性的先导化合物30多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10项,获得省级课题43项,横向项目125项(合同金额达5417.55万元);申请各类专利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1项,转让专利6项;发表二类以上论文157篇(SCI 116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2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实验室科研队伍

目前,工程实验室形成围绕植物药活性成分筛选、基于活性成分靶向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基于定量药理学的药物临床评价、植物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四个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团队。团队及其主要负责人介绍如下:

1.植物药活性物质的研究与筛选团队

课题组长:郑咏秋研究员,女,医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皖南医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博士后,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相关细胞及分子免疫学、心脑血管疾病病理机制研究,同时结合临床开展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和“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中药药理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灾害医学委员会委员,美国心脏学会(AHA)会员,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评审专家,为BMC cancer,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nt Immunopharmacol,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等SCI期刊审稿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SCI期刊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年度影响力奖;SCI期刊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 Sciences年度影响力奖;第十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首届“中健行”中医药传承创新博士后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届北京中医药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

2.基于活性成分靶向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团队

课题组长:韩军教授,男,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级药理学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皖南医学院药物研发中心主任。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共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3项,省药学会第二届“天星杯”十佳青年药师称号,入选 2022年中国CNKI学术精要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和2017 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F5000)名单,获2021年度国家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Food Funct.、Biosens Bioelectron.、Int. Immunopharmacol.等发表27 篇,累计影响因子 IF>150。担任PHARMACOL RES等杂志编委;担任EUR J PHARMACOL、ACTA PHARMACOL SIN、FOOD FUNCT、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杂志审稿人。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安徽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委会、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委会等委员。主要从事植物药研究、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

3.基于定量药理学的植物药临床评价研究团队

课题组长:谢海棠教授,女,1966年8月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新药研发及药物临床定量评价工作,在定量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与遗传药理学方面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积累。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委“973”子项目、“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基金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211人才引进科研项目,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主持及参与完成企业委托项目近100 项。主办“定量药理与新药评价”国际学术会议两届,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六届,多次应邀国内国际学术报告。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发明专利3项,主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4.植物药新剂型研发团队

课题组长:王绍臻教授,男,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任皖南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皖南医学院医用材料合成应用研究所负责人,校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药剂学硕士专业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科技厅重大专项1项、中科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产学研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证书、收录证书以及中国发明专利4项。研究方向为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和医用纳米材料合成以及光线治疗纳米智能药物。

四、设备与平台

工程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70余套(台),如微生物发酵罐、落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冷冻离心浓缩干燥系统、三重四极杆串联液质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制备型高压液相色谱仪、活细胞工作站、多功能酶标仪、正/倒置荧光显微镜、q-PCR仪等,基本具备完整的植物药研发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部分设备简介如下:

微生物发酵罐

功能:通过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环境条件,将微生物应用于发酵过程中,以合成有机物、提取药物或产生生物能源等。在食品加工、制药工业、化工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

功能:主要用于复杂基质中低含量的有机化合物分析,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的特点。应用领域包括药物代谢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物分析、法医毒物分析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功能:该仪器可进行复杂有机混合物组份分离和定性、定量研究,如环境痕量有机污染物、香精、药物、有机溶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大气痕量成分、天然物质、合成中间体、化工产品等(分子量小于400~500的组分)分析研究。面向生物科学、环境保护、食品检验、药学卫生、日用化工等领域。

分析兼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功能:可实现中药成分从分析、制备到循环制备的整个制备精制流程;通过循环分离同时实现高分离精制和成本降低;通过专用软件Recycle-Assist可提供简单直观的循环制备操作环境。

倒置荧光显微镜

功能:由荧光附件与倒置显微镜有机结合构成的,主要用于细胞等活体组织的荧光、相差观察。

五、人才培养

近三年来,工程实验室共培养创新应用型药学类硕士研究生75人、本科生792人,为推进我省医药强省战略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工程实验室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与技术交流,部分培训照片如下:

六、合作交流

近年来,工程实验室共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7场,其中包括安徽省药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清单及部分会议照片如下: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  邮编:241002  电话:0553-393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