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校园邮箱   |    信息门户   |    网络教学   |    图书馆藏
     
   
     
安徽省危重症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5-04-17 预审:李田 二审:湛孝东 终审:朱再满 来源:科研处 阅读次数:

一、平台简介

安徽省危重症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聚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新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两大领域,围绕早期预警、呼吸支持技术与设备创新、并发症预防与早期康复四个维度,构建重症医学和支撑学科交叉融合的危重症(呼吸)整合型研究体系。中心为省内首屈一指的重症呼吸治疗单位,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拥有各类研究人员30名,其中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后、博士及在读博士10名,安徽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后备人选1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人。中心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救治方面形成特色,成立了安徽省首支呼吸治疗团队;“改良式经皮气管切开术”作为安徽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全省63家医院进行推广,累计施救于超过2000例的重症患者;建立安徽省最早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抢救团队,在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新冠疫情的重症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建“皖江地区基于ECMO技术极危重患者跨区域一级转运救治体系”。中心承担国家及省厅级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国家级重点期刊论文100余篇,SCI论文25余篇,总影响因子>60,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二、研究方向及研究特色

研究方向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预警与救治体系研究。本方向依托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在 ARDS 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皖江20余家医院的ARDS 患者临床资料及样本库,研发了ARDS 早期移动预警和管理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 2 项。建成皖江地区急危重患者跨区域ECMO转运救治体系,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研究方向二:重症患者呼吸支持技术评价与创新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机械通气策略,主持及参与全球多项RCT研究。包括探究头盔式面罩(helmet)在 ARDS 病人实施早期序贯无创通气脱机中的作用,首次证实传统机械通气模式存在机械通气人机不同步等局限性,创新性提出膈肌电活动监测指导机械通气等临床应用技术。

研究方向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重症救治策略研究。团队全球首次总结了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 COVID-19 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较早地评估了妊娠期感染 COVID-19 的垂直传播风险。同时运用 ARDS 预警管理系统,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工作,救治成功率 100%。参编《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修订版)》,相关成果发布在 2020 年安徽省科技成果展。

研究方向四:呼吸支持与管理的器具开发与转化研究。本方向聚焦于呼吸支持与管理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创新性地应用新型困难气道影像学评估方法,发现了三个原创的高性能困难气道预测指标,提出了基于困难气道形成几何学原理的新理论,并建立了困难气道几何学预测新模型,获国际性气道管理创新研究奖,授权发明专利 5 项。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功能简介

1.小动物肺功能测试仪。检测大鼠、小鼠的多种肺功能参数,如:呼吸速率、潮气量到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系统通过测量端口压、跨肺压或胸膜压以及气道中气体流速等参数,直接得出气道阻力、肺顺应性、潮气量等肺功能指标参数;主要应用:急性和慢性呼吸道功能障碍模型,综合评价的肺功能。

2.伯乐凝胶成像系统。Bio-Rad新一代的凝胶成像系统GelDoc Go,使用全新的QuickSight镜头技术,具有630万像素检测器,可以获得清晰锐利的凝胶图像。

3. 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具有在培养瓶或培养皿内进行显微观察的特点,可以观察不经染色的透明活体;落射荧光显微适用于荧光显微术。该仪器特别适用于对活体细胞和组织、流质、沉淀物等进行显微研究。

4.流式细胞仪。主要用途流式细胞仪对细胞悬液进行快速分析,通过对流动液体中排列成单列的细胞进行逐个检测,得到该细胞的光散射和荧光指标,分析出其体积、内部结构、DNA、RNA、蛋白质、抗原等物理及化学特征。

四、主要成果

授权发明专利清单

序号

专利授权号

专利名称

发明人

专利类型

1

ZL 2020 1 1249295.8

一种预测困难气道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及气道管理数据系统

姚卫东

发明专利

2

ZL 2021 1 0829197.X

一种气道管理导航方法及系统

姚卫东

发明专利


获政府科技奖清单

序号

获奖年度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奖励名称及等级

1

2021

急性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症救治策略与临床应用

鲁卫华,姜小敢,徐前程,于涛,江海娇,王箴

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

2021

重症患者呼吸支持技术的创新

于涛、江晓春、鲁卫华、吴茸茸、汤云、王奎

皖南医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

2021

重症超声在危重患者呼吸循环管理中的应用

吴敬医、张霞、袁荆、王箴、刘表虎

皖南医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

2021

新医科背景下突出校院一体、保障六个贯通的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姜小敢

皖南医学院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5

2022

新医科背景下深化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姜小敢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6

2022

基于提升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疗效的呼吸治疗康复一体化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张鹏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科技进步奖优秀奖

7

2021

基于提升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疗效的呼吸治疗康复一体化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江海娇

安徽省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8

2020

基于提升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疗效的呼吸治疗师团队及其临床运行体系构建与实践

江海娇、周全、张鹏、吴郊锋、颜浩

安徽省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9

2021


姜小敢

安徽省创新争先奖

五、主要成果介绍

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

重症医学进入 2021 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全国百强,排名全国第 84 名。中心自认定以来新立项各类项目 16 项,总经费 936.7 万元。其中获批安徽省十四五医疗卫生重点专科(优先发展)建设项目,经费 150 万元,遴选确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 500 万元。科室入选“芜湖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学科高地示范项目”,新承担临床科研课题 14 项,经费 286.7 万元。做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包括共同)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66 篇,其中SCI 论文 33 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9 项,软件著作权 20 项,外观设计专利 4 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项,皖南医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项,安徽省创新争先奖 1 项,安徽省医院协会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1 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1 项。

应用推广研究成果

中心开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预警与救治体系研究。中心以建立基于病情程度的 ARDS 分级规范化诊疗体系为研究核心,将 ARDS 移动预警和管理系统、轻度 ARDS 呼吸支持策略、重度 ARDS患者 ECMO 转运及治疗技术、重症康复治疗技术四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分级规范化诊治方案。参与编写《清醒俯卧位作为 COVID-19 急性呼吸衰竭非插管患者难治性低氧血症的辅助治疗指南》。指导皖南地区 120 余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工作,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实现了负责区域救治成功率 100%的目标。

转化应用研究成果

中心应用几何学分析的方法解析上气道内部解剖构成困难气道的几何学机制,发现了几个新的高效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因子,设计了新的综合预测模型,提出了新的困难气道形成理论,并发明了新的困难气道预测工具----困难气道智能预测应用软件。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预测困难气道的 ROC 曲线下面积可达 0.96,高于国内外已发表的所有研究数据。并进一步完成智能气道管理临床研究与应用系统软件、困难气道智能预测软件开发、终端应用 APP 软件及数据库平台的构建。依托困难气道几何学原理,困难气道新型预测模型,气道管理临床研究及数据管理平台,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发明了新的预测工具---困难气道智能预测程序软件及应用 APP,并已授权相关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  邮编:241002  电话:0553-393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