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简介
安徽省数字脑工程研究中心于2023年获批,中心由皖南医学院神经系统转化医学中心、研究型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皖南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神经影像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组成。其中研究型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位于皖南医学院产学研创中心,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区文昌西路15号,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共投入约1600万元。实验室遵循“从实验室到手术室再到实验室”的转化医学理念,主要围绕中枢神经系统显微解剖学,并融合影像组学及人工智能,以医学生教学质量方法的改革、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治疗、医疗器械及智能软件的研发为目标,构建教研创三位一体化研发团队。团队现有研究人员 60 人,博士学位 22 人。其中,高级职称23 人,北京天坛医院专家团队一个,海外引进人才 2 人,“江淮名医”2 人,博士生导师 3 人,硕士生导师 15 人。团队近5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总经费近700余万元,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0篇,SCI收录66篇;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功能简介
研究型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有Leica M320 F12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16台,Storz 神经内镜1台、Aesculap、 Stryker 动力磨钻13台,各类显微器械80套,总值近1400万元。主要功能为神经解剖研究及显微技能培训,截止至2025年,实验室共培训省内外青年医师及研究生共35人,开设皖南医学院本科生显微技能培训班3次,培训皖南医学院天坛班学生一次,共培训本科生80余人。

Leica M320手术显微镜16台 Storz 神经内镜1台

Aesculap动力磨钻8台 Stryker 动力磨钻5台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研究方向一:脑神经纤维束及脑深部核团3-D显微解剖与影像及人工智能(AI)深度融合研究与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3-D 成像技术、Klingler技术开展脑白质纤维束以及脑深部核团的 3-D 解剖学研究,探索脑(大脑、小脑及脑干)核团功能、核团间纤维束走行、核团与脑皮层间联系,观察、测量与统计脑白质纤维束及核团形态、空间位置和具体精准数值。根据白质纤维束及核团的分布与功能,开展影像、人工智能(AI)与3-D解剖深度融合研究,探讨其在术前充分评估手术策略、术中对重要功能的保护、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研究方向二: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在颅底及颅颈交接区病变精准手术中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研究内容:运用显微镜及内镜“双镜”联合,开展前、中、后颅底及颅颈交接区的解剖学研究,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开颅,评估其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程度、入路能够暴露的范围以及手术的可操作性;对传统手术入路进行改良,并开发新的手术入路,精准评估各种入路的显露范围和适应症,建立新的手术标志,并建成不同手术入路的3-D解剖图谱;在解剖基础上,结合影像组学,开展双镜联合在颅底病变中的精准手术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研究方向三:脑肿瘤的多模态影像组学特征及术中脑功能保护策略研究
研究目标:基于脑肿瘤疾病的临床、认知、多模态MRI大数据,建立多中心和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脑肿瘤疾病的临床-认知-影像多组学的数字脑特征模式,阐明脑肿瘤疾病的脑功能多模态神经影像代偿机制,构建脑肿瘤疾病的临床-认知-影像多组学的人工智能(AI)风险预测模型,制定脑肿瘤疾病术中脑功能保护的手术规划标准;完成验证,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脑肿瘤疾病术中脑功能保护的手术规划精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