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校园邮箱   |    信息门户   |    网络教学   |    图书馆藏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
时间:2025-04-17 预审:李田 二审:湛孝东 终审:朱再满 来源:科研处 阅读次数:

一、实验室研究方向与领域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开始筹建,2015年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验收,并正式运行。中心拥有完善的糖类提取分离实验室、微生物发酵培养实验室、细胞培养室、药效评价室、药物新剂型研究室、大型/精密仪器室等,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多糖及其相关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试与技术推广的共享服务平台。主要围绕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开展植物与微生物活性多糖及其相关药物的提取制备、改性修饰、质量控制及功能评价等方向研究。涉及到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药学与中药学相关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天然多糖筛选与活性研究

围绕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病,筛选天然活性多糖和低聚糖,建立了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活性药物筛选平台,通过结构修饰与改造,研究活性多糖构效关系,对活性显著的多糖或低聚糖,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围绕活性多糖分离纯化、结构修饰、表征、药效与毒理学研究以及糖工程产品质量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为进一步开发及产业化奠定基础。

(2)富含活性多糖成分的大健康产品开发

围绕大健康产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新要求,积极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合作,研究安徽及长三角地区道地药食同源类植物(如九华黄精、牛蒡、甜叶菊、菊芋等)多糖的分离、提取及精制等关键生产技术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开发能够改善或预防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大健康产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3)基于组学技术的疾病靶标发现

运用糖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手段,聚焦蛋白质糖基化调控和疾病糖链变化,研究蛋白质糖基化和糖链在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致力于基于糖链的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转化医学研究。通过现代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组学技术等明确活性多糖、寡糖或其他新型先导化合物的作用靶点,推动创新药物研究。

二、实验室成果(2019∼至今)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聚焦大健康产业,围绕多糖的分离、提取、表征和后期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先后从黑根霉菌、拟康氏木霉菌、南极海洋菌、牛蒡、黄精、甜叶菊、葛根、茯苓等微生物与植物中分离纯化出20余种活性多糖,并完成结构解析与药效学研究,积极开展成果转化,近五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等省级课题42项,市级及校级项目29项;获批专利授权54项,专利成果转化24项;发表相关论文78篇,其中SCI论文45篇;参与制定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3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三、实验室科研队伍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2人,博士38人。多糖中心研究人员锐意进取,自2019年以来16位研究人员晋升为教授,15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晋升讲师11名,晋升高级实验师2名,晋升实验师4名。未来继续争取引进多糖相关领域博士,同时整合学校内部资源,打破院系壁垒,鼓励兄弟院系甚至周边兄弟院校相关人员来中心开展多糖相关药物研究,优化多糖药物研发团队的人才结构。平台将通过引进人才和对现有队伍的培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与团队协同创新能力。

主要学术团队如下:

(1)天然多糖筛选与活性研究团队

团队技术带头人:王国栋 教授

研究领域:寻找、发现天然多糖,生物转化获得新型多糖,对多糖进行结构解析,围绕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发病,筛选天然活性多糖和低聚糖,开发具有预防、辅助治疗或治疗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与重大疾病的天然多糖活性成分或大健康产品。

(2)活性多糖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团队

团队技术带头人:韩军 教授

研究领域: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与组学等方法,对前期筛选的候选药物从细胞和动物水平开展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研究候选药物的作用靶点与相关机制,明确候选药物发挥药效学的作用机理。整合药物、靶点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其精准靶点。

(3)糖脂代谢相关疾病靶点发现与防治研究团队

团队技术带头人 :车慧 研究员

研究领域:采用多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发现关键疾病靶标分子及其潜在的信号机制,研究多糖以及相关天然产物对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表观遗传修饰、肠道菌群、细胞因子、代谢重编程的影响,同时明确上述活性成分对胰岛β细胞增殖、去分化、转分化,白色脂肪棕色化、葡萄糖消耗/摄取、肝脏脂肪沉积等途径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解析活性成分改善DM和NAFLD的分子机制,为开发防治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4)多糖的修饰及结构表征研究团队

团队技术带头人:邵太丽教授

研究领域:目前从牛蒡,甜叶菊,菊芋,黄精等药食同源的植物中分离出几种结构均一的多糖,且糖链连接方式明确,为其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结构基础。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对菊芋多糖进行了硒修饰和硫酸化修饰,初步的活性研究表明修饰后的多糖具有更好的药理活性。

四、设备与平台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万元以上实验仪器设备50余套(台),如小型提取浓缩罐、落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冷冻离心浓缩干燥系统、三重四极杆串联液质系统、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GPC凝胶色谱仪、制备型高压液相色谱仪、活细胞工作站、多功能酶标仪、cytiva凝胶成像仪、正/倒置荧光显微镜、q-PCR仪、纳米粒度与zeta电位测试仪等。拥有细胞学实验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活细胞工作站技术平台、析测试技术平台等,具备从多糖的发现、提取分离、纯化、结构解析、活性筛选、药理研究和制剂中试等完整的多糖药物研发技术体系。

部分设备简介如下:

微生物发酵罐

功能:通过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环境条件,将微生物应用于发酵过程中,以合成有机物、提取药物或产生生物能源等。在食品加工、制药工业、化工生产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

功能:主要用于复杂基质中低含量的有机化合物分析,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的特点。应用领域包括药物代谢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物分析、法医毒物分析等。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功能:该仪器可进行复杂有机混合物组份分离和定性、定量研究,如环境痕量有机污染物、香精、药物、有机溶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大气痕量成分、天然物质、合成中间体、化工产品等(分子量小于400~500的组分)分析研究。面向生物科学、环境保护、食品检验、药学卫生、日用化工等领域。

分析兼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功能:可实现中药成分从分析、制备到循环制备的整个制备精制流程;通过循环分离同时实现高分离精制和成本降低;通过专用软件Recycle-Assist可提供简单直观的循环制备操作环境。

活细胞工作站

活细胞工作站

功能:可实现在细胞水平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活细胞图像处理、活细胞动态示踪。在分子水平,可做到基因定位定量表达的动态分析、蛋白质合成降解运输和相互作用的动态研究、细胞骨架的代谢动力学测定和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动态观察等。活细胞动态观察、长时间采图、电影;极快速荧光事件记录;细胞骨架(细胞3D结构重建、及空间定位)、蛋白质合成和胞内信号传导等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共定位;荧光追踪;荧光图像处理、测量。

五、人才培养

服务于哪些专业的教学、考证、培训等,教学模式,容纳学生数量,学生取得的成果等。

自2019年以来,多糖中心科研人员注重青年教师及学生培养。实施“老带新”模式培养青年教师25名,多名教师积极吸纳各年级在校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资助金项目30余项。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安徽省“挑战杯”项目和药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多个奖项。多糖中心每年均会按照平台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培训会,累计开展校内培训30余次,校企联合培训15余次,参与培训师生超2500人次。近年来多糖中心培养出药学专业型博士毕业生3人,硕士毕业生90人,本科毕业生300余人。

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实验室安全与仪器培训

实验室安全与仪器培训

奥林巴斯显微镜及活细胞工作站培训

奥林巴斯显微镜及活细胞工作站培训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培训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培训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培训

Nanodrop One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培训

纳米粒度仪培训

纳米粒度仪培训

毕业生合照留念

毕业生合照留念

六、合作交流

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与企业及医院进行合作,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化,签订横项项目20余项,开展技术转让和提供技术服务30余次,参与制定企业标准3项。研究人员立足于实际研究,聚焦前沿动态,邀请英国利兹大学施、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等国内外专家学者30余人来校指导工作,积极参加有关多糖领域相关学术会议,进行相关成果分享交融,参加国际与国内学术交流会议60余人次,同时对带教学生进行深入培养,指导其参加相关会议汇报,并获会议报告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

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第一工作组暨合肥市“政产学研用金”专项对接会并作成果推广专题报告

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第一工作组暨合肥市“政产学研用金”专项对接会并作成果推广专题报告

青年教师参加先正达国际学术会议

糖科学会议

糖科学青年科技论坛

安徽省药理学年会

安徽省药理学学术会议

获奖学生合照

获奖学生合照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高教园文昌西路22号  皖南医学院科研处  版权所有  邮编:241002  电话:0553-3932560